草仔粿、端午插青、淨身保平安,台灣人的民俗草藥——艾草文化札記

草仔粿、端午插青、淨身保平安,台灣人的民俗草藥——艾草文化札記

清明時節拜拜會準備草仔粿(客家人稱艾粄);端午節在門上插艾草和榕葉避災,身掛包著乾艾葉的香包;農曆七月參加完祭祀活動也會用艾草淨身,在台灣的傳統場景中時常可以見到艾草的身影。

不只閩客人,艾草也是原住民常用的植物,最常見的用法便是做成餐桌上的菜餚,而​​排灣族會利用艾草的汁液敷在患部上。

 

 

艾草屬性正陽,適合用來淨身除穢,幫助我們在能量上獲得淨化,保佑平安並招來福氣;做為藥草,則有​​​​​​驅蚊、抗菌消炎、調經止血、安胎止崩、袪除濕寒的用途。

這篇將為你介紹艾草的各式用法與由來,一起了解這株與台灣民生息息相關的植物!

  

食用——是藥草也是獨特的香草香料

不只藥用,將艾草作為香草香料,其微苦又回甘、帶澀的青草味,提升了食物層次和味覺體驗。

▍草仔粿

大家最常吃到的艾草應該都來自「草仔粿」,客家人稱為「艾粄」,或許你有看過草仔粿,但不知道那個草,就是艾草!(通常是艾草或鼠麴草,鼠麴草的草仔粿顏色較淡)

草仔粿主要盛行於台灣及中國閩南地區,原本是「寒食節」的主食之一,後來成為清明節、中元節供桌上的祭祀品,到了現在已經是常見的米食小點心。至於內餡通常有蘿蔔絲、菜脯、綠豆沙、紅豆沙等,鹹的甜的都有!


▍家常料理

艾草很適合用在料理上,舉凡青草茶、甜湯、雞湯、滷蛋、煎蛋、煎餅、饅頭,都是常見艾草入菜的料理。艾草雖然纖維粗硬,但透過汆燙便可以解決這個困擾~

   

驅邪避災——原來除穢習俗一開始與鬼神和信仰無關

「這日正是端陽佳節,蒲艾簪門,虎符繫臂。」

這段出自《紅樓夢》,描寫端午節在門上插青、配戴虎符香包的景象。

端午節插青、戴香包是流傳已久的台灣習俗,但你知道這些習俗的由來嗎?

​​

插青避災:艾草、香茅、榕葉枝

關於插青避災的由來,台灣流傳著與「黃巢之亂」有關的故事......

唐朝某年五月節(端午節)正值黃巢之亂,黃巢與軍隊前往下一個村莊的路上,見到一名女子一手抱大兒、一手牽小兒,反常的行為讓黃巢疑惑地上前詢問,女子回應:「小兒是我親生的,大兒是兄嫂的。連年戰亂,兄嫂被流寇殺害,留下這位孩子​​是兄嫂唯一的血脈,我將他抱在胸前更加用心保護。」

黃巢被女子的無私感動,請她在門上掛植物作為標記,他會命令手下不要殺有掛植物的家戶。女子聽了便將消息告訴整個村莊,村民紛紛效仿掛起植物,最後因為軍隊無法辨識女子的家,全村倖免於一場屠殺。於是,插青避災的傳統就這樣流傳至今。

 

圖片來源:大紀元

在台灣,端午插青通常是懸掛艾草、香茅和榕樹葉,因菖蒲主要生長於溫帶地區,掛菖蒲則是中國的習俗。

 

▍香包:從防蟲害到保平安,都是驅「邪」

端午大概是梅雨季尾聲,潮濕炎熱又陰晴不定,容易孳生病媒蚊、引起感冒。以中醫角度解釋,致病因素如暑、濕、燥、熱均可稱為「邪」,例如感冒稱為風邪。古時人們便將艾草等可以驅蚊蟲的藥草填入小布袋,隨身佩戴,驅蟲保健又美觀。而現在醫療已經進步,較少仰賴香包驅疫,不過,由於艾草有純陽之性,在民俗上能淨身除穢,香包演變成招福保平安的護身符。

 

圖片來源:民俗亂彈

虎仔香​​(hóo-á-hiunn)是很常見的香包造型,在民俗概念裡虎是鎮邪神獸。不過手工製做的虎仔香由於製程繁複,工藝已逐漸失傳。

返回網誌